华南师范大学“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申报项目公示-2 - 通知公告 -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返回]
华南师范大学“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申报项目公示-2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     发布日期:2017-04-28       浏览次数:     收藏本文

由华南师范大学朱竑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拟申报“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现按要求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17年4月28日至2017年5月5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实名向科技处反映。

  联系人:梁老师、许老师

  联系电话:  020-85211201

  地 址:办公楼302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

二〇一七年四月二十七日


附:公示项目信息

1.项目名称: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2.完成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3.项目简介: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地理学经历了向“新文化地理学”发展的激进转向。经过多年的发展,新文化地理学在西方发展不断完善、日趋成熟。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中所处地位却仍然相对边缘,存在理论基础薄弱,批判性思维不强,方法创新有限,研究领域较为狭窄等问题。尽管,近年来已有探索性的研究成果出现,但总体来看,在以西方理论与学术思想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中,仍大量缺乏对中国快速转型期背景下的空间生产和文化事项的批判性解读和认识。进入到21世纪以来,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事项的嬗变、过程以及影响机理已经远远超出单一的政治、经济和技术视角可以解读的范畴,文化的社会性和空间性属性在影响和解释复杂社会关系运作的过程中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中国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阶段里,空间和文化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维度日益引起广泛的重视。

鉴此,本项目响应西方文化地理研究转向的学科潮流,立足于国内社会经济转型和政治制度的现实背景,通过基于中国本土的实证研究,着重围绕空间的生产、空间的象征意义、空间的文化政治、空间的文化经济以及空间的情感性等社会与地方实践问题,对国内新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建构性的和系统性的研究,在理论层次上形成了各种与社会空间和地方相结合的微观性的新文化地理理论,并对以西方案例为研究的理论和话语提出了批判性的和补充性的反思,也进而为中国大陆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做出了大量的基础性和创新性研究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学术与社会的有效对话,取得了较突出的学术成绩。



4.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朱竑

 

 

 

  

1

技术职称

教授

工作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完成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提出了本项目的主要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案,对科学发现(1-3)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引入新文化地理视野的核心概念,并基于中国本土社会实践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构建了“人-文化-地方-空间”的基本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架构。全面负责本项目的研究工作;本人在该领域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是代表性论文136-9的通讯作者,是代表性论文24-510的第一作者。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钱俊希

   

2

技术职称

副教授

工作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完成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科学发现1-3点做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修正并深化了西方文化地理学界对于“地方”这一核心概念,本人在该领域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是代表性论文1,3,6-8的第一作者和代表性论文4,5,9的第二作者。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陈晓亮

   

3

技术职称

其他

工作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完成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科学发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旅游地空间的感知与建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不同的情境与社会关系中,不同主体对旅游地目的地同时具有吸引与排斥的复杂情感,经济与文化在互动中强化着彼此的空间关系。本人在该领域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是代表性论文10的第二作者。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袁振杰

   

4

技术职称

其他

工作单位

墨尔本大学

完成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科学发现点(1)-(3)做出了重要贡献,丰富并深化了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界对于“地方”、“跨地方”等核心概念,并通过在中国的实证研究,拓展了国内宗教地理学和教育地理学这两个文化地理学分支的研究体系和内容。本人在该领域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是代表性论文9的第一作者。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封丹

   

5

技术职称

副教授

工作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完成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科学发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在中国的实证研究发现旅游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旅游)文化是先于经济的驱动力。本人在该领域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是代表性论文7的第二作者。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5.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

名称/刊名/作者

年卷页码

():页码

发表年月

通讯作者/第一作者

(中文名)

1

Investigating urban migrants’sense of place through a multi-scalar   perspectiv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JunxiQian,Hong Zhu*,Yi Liu

2011(31)170-183

2011-06

朱竑/钱俊希

2

Drifting” in Lhasa: Cultural   Encounter, Contested Modernity, and the Negotiation of Tibetanness/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Hong Zhu, JunxiQian

20151051,   144-161

2015-02

朱竑

3

Representing the imagined city:pla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during Guangzhou’s 2010 language conflict/Geoforum/JunxiQian,LiyunQian,Hong   Zhu*

2012(43)905-915

2012-09

朱竑/钱俊希

4

Globaliz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City Image in Guangzhou’s   Metro Station Advertisements/Cities/Hong Zhu,JunxiQian,Yun Gao

201128):221-229

2011-06

朱竑

5

Negotiating place and identity after chang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ocial&Cultural Geography/Hong Zhu,JunxiQian,Lei Feng

201112):143-158

2011-02

朱竑

6

Subjectivity,moder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n a   peri-urban village in China:towards a progressive sense of place?/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and Space/JunxiQian,LiyunQian,Hong Zhu*

2011(02):1064-1082

2011-11

朱竑/钱俊希

7

Tourism-driven urbanization in China’s small town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Zhapo Town, 1986-2003/Habitat International/JunxiQian, Dan   Feng,Hong Zhu*

201236):152-160

2012-01

朱竑/钱俊希

8

Consuming the tourist gaze:imaginative geographies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sexuality in Lugu Lake/GeografiskaAnnaler series B:Human   geography/JunxiQian,Lei Wei,Hong Zhu*

201294):107-124

2012-07

朱竑/钱俊希

9

Between God and Caesar? Christianity, ethnic identity,and   resistant politics in Shimenkan, Chin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 Zhenjie   Yuan, JunxiQian, Hong Zhu*

2014, 467):1620 – 1637

2014-07

朱竑/袁振杰

10

Cha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in Mainland   China: Voices from the inside/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Hong zhu,   Xiaoliang Chen&JunxiQian

2014(15): 255-283

2014-02

朱竑